【摘要】通过对防汛实例的分析,探讨漳河防汛抢先有效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漳河;防汛;抢险      

90年7月1日,漳河岳城水库放水500立方/秒,临漳县北吴庄、明古寺、陈村等险工先后出险,尤其是陈村险工二、三坝间出险特别严重,洪水横流冲顶,漳河右堤严重坍塌,拦腰冲断,由于抢险物料不足,抢险队伍不力,延长了抢险时间,给国家和集体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近几年来,岳城水库放水,漳河临漳段变化无常,过来有些脱险工程可能变为新的险工,如陈村就是一例,这就说明了漳河防汛工作还存在思想上、组织上、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值得需要我们来总结,本文就漳河临漳一段防汛问题谈一点个人的认识。   

1. 漳河临漳一段概况   

临漳河务局所辖漳河河道全长57.32Km,堤防总长82.432Km,控导工程32处,护滩工程长14.248Km,土石丁坝175道、坝垛22道、砼网格坝11道。穿堤涵闸(管)7处。按照水利部、财政部水经调[2002]502号文规定,临漳河务局所辖的漳河堤防类别分别为:漳河左堤堤防高度平均在5.5m左右,堤顶宽8m,边坡1:3,堤防轮廓线大于20m,属2级堤防二类工程。漳河右堤堤防高度平均在2.5m左右,堤顶宽6~8m,边坡1:3,堤防轮廓线大于20m,属3级堤防一类工程,工程管理范围为:漳河左堤0+000~40+720(含磁县3.1公里)、右堤0+000~41+712。漳河护堤地临河宽7m、背河8m。防汛备料石3万立方,分布21处。河道特性为宽浅式游荡性河段,河床为沙土,没固定的河槽,河道坡比平均为1/2100。

2.河道稳定与中小水行洪问题
  

漳河临漳县河道宽浅,属游荡性河段,中小水情况下,主槽不稳,左右变迁不定,从河道的特性和治理原则上来看,固定中小洪水流量,稳定河槽,是治理沙性游荡性河道水流的必然趋势。如果河道主流控制不住,河水流势就会经常出现上提下挫,这样不但老险工吃紧要加强防守,而且还增加了新的险工,给防汛工作带来一系列困难,只有把控制河道主流与护滩护险工程结合起来,才能起到良好的防洪效果。   
漳河临漳河段,有三个卡口,即三台桥,张看台,砚瓦台,其间距分别有21公里和11公里,当漳河来水,通过三个卡口时,洪水不同程度的受到这三个卡口的制约,因此三卡口对河势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控制作用。当洪水通过卡口后,水流断面急刷拓宽,由于河床宽浅、沙质土、水势不稳,来回摆动,冲刷严重,形成现在漳河两岸27处险工,如果这些险工恰好与河道流势相吻合,工程才能相对稳定和起到一定的控制河势变化的作用。当上游来水流向发生变化,着流点就会发生变化,险工也随之可能发生变化,即老险工可能暂时脱险,新险工可能出现,这时工程的稳定和控制河势的作用也受到破坏,险工就会出现险情。   
从88年、89年90年三年岳城水库放水分析,下游河势变化的主要原因除水流量大小变化外,对险工段的工程形状,工程之间距离过大,工程横向长度不吻合有很大的关系。90年岳城水库放水500立方/秒。三台桥下游右岸滩地挑水位置下挫,致使左岸沙滩冲刷严重,反射水流直冲北吴庄险工,因北吴庄险工段在89年、90年新增建五道丁坝,险工外形改变,水向流势又影响道三宗庙险工水流直冲二坝,由于上游河势变化,水流反复反射的作用,致使陈村与明古寺险工之间的“河心滩”发生变化,右岸支流由原来顺流变为横流,直冲陈村二、三坝间,滩岸发生严重坍塌,很快冲坏大堤,出险严重,致使原来脱险工程变为抢险工程。以上说明了临漳县漳河由于河床全为沙性土质,河道宽浅,无固定河槽,在加河道坡降系数较大(平均1/1500)等原因,说明漳河不稳定。另外漳河现有护险工程基础埋深不够,均未达到冲刷深度,工程本身稳定性较差,只有经过几次加固才能够达到稳定。  
 
3. 漳河工程技术问题  
 

3.1 漳河护险工程,几十年来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五十年代初期漳河以退堤为主,后期开始采用土牛、柳厢、柴排、柳枕、木桩等护岸工程,六三年大水后开始大量修筑丁坝,从现在护险工程措施看,丁坝工程对控制洪水流势,稳定河岸效果较好,但由于坝群布置不合理,整体性差,坝间距过大,坝头型式不协调,坝体纵向角度不一,在加上河道基础沙土较深,回流淘刷比较严重。另外坝体硬材料护砌深度和长度不够,坝身很容易冲毁。   
临漳县漳河由于河床为沙性土,抗冲击能力差,如遇中小流量水,因坝间距大,造成水流回旋淘刷坝根、坝间,使工程失去挑流作用,常常易出险。从历史上看,只要漳河来水就会有险情,岳城水库修建后,多次放水500流量左右的时候都出险,66年前王村险工出险,73年三宗庙险工出险、砖寨营老庄一坝被冲毁,79年砖寨营一坝上游出险新险工,88年北吴庄险工出险,89年吴村六坝出险,坝身被冲断,90年陈村“二、三坝”间,因水流横向顶冲,回流淘刷堤身,堤身冲断,可见漳河大小流量的防护问题很重要应加以重视。   
3.2 对于漳河中小水流的防护,因河床基础为沙土,且护险护滩工程量很大任务十分艰巨,如采取硬性工程固险,投资太大,根据我国其他沙性河道治理的方法和经验,针对饿段漳河现有饿护岸工程,适当调整现有工程布局和结构,坝挡之间可增加深植柳坝(过去有)。
(1)将来为防护河岸冲刷便于挂柳;
(2)可以防止水势回流淘刷。
对现有各类丁坝应着重基础加固,应水坡应当加长,其长度应超出河岸1~2米,基础也应深埋加固,考虑到基础加固过来都采用抛石或铅丝笼装石料费用高,为节省费用可采用铅丝笼、尼龙袋装土代替石料,效果也很好,投资要比石料少50%~60%左右,其固基垂直坝体长度,根据漳河冲刷深度可采用8~12米为宜,坝坡砌石可增加反滤层和立栽块石,防止水流淘刷和大雨冲刷而坝坡出现松石、坍塌现象。如临时抢险可采用土工布材料。另外对漳河现有工程的改造来讲,不易过大调整,尽量少修长丁坝,考虑反流,应在现有坝间适当增设小短头坝或磨盘坝,缩小坝间距,使水的流势保持平顺,其坝间距应以50米~70米为宜。   
除此对井柱网格坝也应考虑,虽然工程投资比土石丁坝要大,但从长期防洪运用、维修和日常管理都有益于土石丁坝,如80年春季在临漳县漳河右岸砖寨营险工段,建立死道网格坝,其长度30~40米不等,坝间距从70~120米,透水率一般为30%~50%,起到了缓流落淤作用,82年岳城水库放水500流量,坝后落淤普遍增高1~1.5米,宽度占坝长2/3。   

4. 防汛物料与抢险技术分析   

90年7月陈村工程抢险中,很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防汛抢险物料不足,广大干部群众思想麻痹,陈村险工防汛备料石不足只有400立方,离险工最近的羊羔屯、三宗庙两处险工备料石也不足3000方,而陈村周围料材少,在抢险中虽然用了挂柳、抛石等方法,但没能起到防护作用,同时由于交通不便,运输工具不力,也影响了险情的抢护。另外防汛抢险技术人员青黄不接,抢险知识不健全,使陈村抢险受到了严重的损失。   
根据过来漳河抢险经验及工程现状,每处险工应备用防汛石料3000方左右为宜,编织袋3000~6000条和足够的群众号料,做到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防汛抢险小分队,每队30~70人为宜,在技术上要强加培训,达到一声令下,能拉得出,用得上。再则,根据漳河水流方向变化较大的特性,在抢险过程中,只采用抛石的办法还不能控制住险情,原因是一般出现险情后,水流急、回旋大、冲刷深,抛石在水力的作用下,很容易脱离原抛石位置,起不到抢护作用,应考虑整体防冲刷较大的物体进行抢护,如钢筋笼装石块、软排体等,结合防冲刷物料进行抢护。   

5. 防汛通讯问题   

防汛通讯是当前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手机通讯逐渐普及,致命的弊端就是“怕水”。“96.8”抢险就赶上了大雨漂泊的日子。再则,手机通讯也有盲区。所以说建立一套新型通讯网络,是我们在今后汛期中值得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6. 防汛责任制问题   

根据《水法》规定“防汛抢险是地方首长负责制”,一旦来水各级领导要亲临第一线,现场指挥。90年陈村抢险证明了这一点,各级领导现场指挥的重要性,但也暴露了一个严重的思想麻痹问题。7月3日陈村出险,4日上午10时,护堤队长秦福宝发现险情恶化立即到镇上向水利局打电话回报,13时30分,水利局领导赶到现场,但未能联系上县政府领导,17时镇政府领导未到现场,抢险队无法调动,21时20分县政府领导赶到现场,但镇政府领导还没到,直到22时才通知到抢险队,24时开始抢险。历时14个小时,这时河岸坍塌以到堤脚。从这可以看出:
(1)通讯不畅通;
(2)思想麻痹何等严重;
(3)发现抢险技术骨干严重不足,过来抢险技术人员已老化,新的抢险技术人员上不来;
(4)防汛抢险队伍不落实,远远不能达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要求;五是防汛物料不足,除国家备料外,群众号料未能落实到实处,等等原因也是造成陈村抢险不及时的严重后果和不必要的损失。事后我们应加以研究和改进。陈村抢险也证明了落实责任制的重要性。   
今后我们在防汛工作中一定要落实“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方针,以最大努力做好防大洪、抢大险的一切准备,尽量减少洪水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为我国社会和谐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