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1931-1997)
卡洛.菲利斯剧院
是当代建筑界的一位国际知名的建筑师。他出生于意大利米兰,大学毕业后曾从事设计工作,做过建筑杂志社的编辑,当过教授。
罗西1966年出版著作《城市建筑》,将建筑与城市紧紧联系起来,提出城市是众多有意义的和被认同的事物(urban facts)的聚集体,它与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特定生活相关联。罗西将类型学方法用于建筑学,认为古往今来,建筑中也划分为种种具有典型性质的类型,它们各自有各自的特征。罗西还提倡相似性的原则,由此扩大到城市范围,就出现了所谓“相似性城市”的主张。罗西将城市比作一个剧场,他非常重视城市中的场所、纪念物和建筑的类型。
维尔巴尼亚研究中心
罗西在60年代将现象学的原理和方法用于建筑与城市,在建筑设计中倡导类型学,要求建筑师在设计中回到建筑的原形去。它的理论和运动被称为“新理性主义”。
阿尔多.罗西是一个多产的建筑师,在自己的建筑创作中爱用精确简单的几何形体,他的主要建筑作品有:卡洛.菲利斯剧院、博戈里科市政厅、卡洛.卡塔尼奥大学、林奈机场、维尔巴尼亚研究中心、住宅综合楼、佩鲁贾社区中心、多里购物中心、加拉拉特西公寓、维亚尔巴住宅、巴西集合住宅、现代艺术中心、拉维莱特公寓、博尼苏丹博物馆、迪斯尼办公建筑群、弗雷德里希大街公寓、广场饭店、购物中心等

阿尔多·罗西相关作品下载://yuanlin.ytfsxh.com/yltz/jingguan/1310545383141579.html 

安藤忠雄 (1941年9月13日—  ),日本大阪人,日本建筑师。
安藤忠雄甚有传奇性,在成为建筑师前,曾任货车司机及职业拳手(成绩:23战13胜3败7平手),其后在没有经过正统训练下成为专业的建筑师。
安藤忠雄在大阪府立城东工业高校毕业后,前往世界各地旅行,并自学建筑。1969年创立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1976年完成位于大阪府的住吉长屋,是两层高的混凝土住宅,已显现其设计风格。其后获得日本建筑学会赏。1980年代参与关西周边地区(神戸北野、大阪心斋桥)的商业建筑设计,1990年代以后,参与公共建筑、美术馆建筑等大型计划。
接连发表了以清水混凝土建造的住宅和商业建筑,引起风潮和讨论,名声也开始快速累积,从博物馆、娱乐设施、宗教设施、办公室等,作品的领域宽广,通常都是大型规模的建筑。但也有人认为失去了安藤早期的小型建筑特有的魅力。
1995年,安藤忠雄获得建筑界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奖,他把10万美元奖金捐赠予1995年神户大地震后的孤儿。
简历
出生于大阪市。利用拳击比赛赢得的奖金,前往美国、欧洲、非洲、亚洲旅行,也顺便观察各地独特的建筑。那个时候,他的摄影作品被使用在建筑师路易·康的作品集中。 安藤忠雄是双胞胎中的的哥哥。双胞胎中的弟弟是北山孝雄,在东京开设北山创造研究所,经营企业经营顾问、商品设计。3兄弟中最小的弟弟是建筑师北山孝二郎(因为与美国建筑师彼得‧爱森曼的合作而知名)。最初的建筑作品—Rose Garden(ローズガーデン、玫瑰花园;位在神户市生田区)是在1977年时,与弟弟孝雄所属的浜野商品研究所一起共同合作。
安藤忠雄并未受过正规的建筑教育,仅在建筑公司工作过一小段时间。在高中毕业后,参加了Semi Mode研究班(Semi Mode Seminar,Seminar是一种由大学教授创立的研究班,属于大学教育的一种),Semi Mode研究班是由已故的长泽节所创立,被称作是“传说中的美术学校”,毕业生包括饭野和好、金子功、寺门孝之、山本耀司等人,毕业生大多都是目前都在业界第一线活跃的创意工作者。之后独自利用各种管道学习了室内设计和制图等技巧。在成为建筑师之前,曾经担任过以关西为中心,许多茶馆或咖啡厅的室内设计。
1969年在大阪成立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设计了许多个人住宅。其中位在大阪的“住吉的长屋(住吉の长屋)”获得很高的评价,大规模的公共建筑到小型的个人住宅作品,多次得到日本建筑学会奖的肯定。此后安藤确立了自己以清水混凝土和几何形状为主的个人风格,也得到世界的良好评价。1980年代在关西周边(特别是神戸・北野町、大阪心斎桥一带)设计了许多商业设施、寺庙、教会等。1990年代之后公共建筑、美术馆,以及海外的建筑设计案开始增加。
1987年 - 担任耶鲁大学的客座教授。
1988年 - 担任哥伦比亚大学的客座教授
1989年 - 担任哈佛大学的客座教授
1997年 - 担任东京大学工学部教授
2003年 - 从东京大学退休,转任名誉教授
2005年 - 获得东京大学的终身特别荣誉教授
奖项
1979年 - 日本建筑学会赏(住吉长屋)
1983年 - 日本文化设计赏(六甲集合住宅)
1985年 - 芬兰建筑师协会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奖
1986年 - 艺术选奖文部大臣赏新人赏(中山邸)
1985年 - 毎日设计赏
1987年 - 毎日艺术赏(六甲教会)
1988年 - 第13回吉田五十八赏(城戸崎邸)
1989年 - 法国建筑学院奖赏
1990年 - 大阪艺术赏
1991年 - 美国建筑师协会(AIA)荣誉会员、美国科学院和文学艺术研究所Arnold W. Brunner纪念奖
1992年 - 第1届卡尔斯伯格(Carlsberg)建筑奖(丹麦)
1993年 - 皇立英国建筑师协会(RIBA)荣誉会员、日本艺术院赏
1994年 - 第26回日本艺术大赏(大阪飞鸟博物馆)
1995年 - 1995年普利策奖、1994年度朝日赏、第7回国际设计奖、法国艺术及文学勋章(骑士级)
1996年 - 第8回高松宫殿下记念世界文化赏、第1届国际教会建筑奖
1997年 - 德国建筑师协会名誉会员、皇立英国建筑师协会皇家金奖章、第4回大阪吉瓦尼斯奖、法国艺术及文学勋章(提升至军官级)
2002年 - 美国建筑师联盟金牌(AIA金牌)、京都赏思想・艺术部门受赏
2005年 - 国际建筑师联盟金牌(UIA金牌)

安藤忠雄相关作品下载://yuanlin.ytfsxh.com/yltz/jingguan/1310545512141581.html 

菲利普·考克斯
澳洲,这个年轻而又美丽的国家,由于没有历史包袱的束缚,变得尤为自由。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宽松自由的意识形态,为灵感的不断迸发增添了翅膀,使澳洲自然成为了灵感的天堂。菲利普`考克斯便是在这样的天堂里成长为了世界级的建筑设计大师,2000悉尼奥运会体育场馆因有他的鼎立设计而似人注目,同时也标志着他的设计生涯达到了颠峰,如今他的设计作品第一次落户在了北京,锦秋知春NEW HORIZONBIAN便是他在最辉煌时期的力作。
    灵感无限的考克斯
    明媚的阳光。连绵的白色沙滩。湛蓝的透明的海水。浪漫的棕榈林 澳洲大陆永远都充满着浪漫神奇的色彩。
这快冲积而成的美丽的澳洲大陆由于年轻。没有历史包袱的压制和束缚,因而成为了世界上最自由的沃土,以及各种文化和观念交汇和传播的乐园,加上上天恩赐的美丽无比的自然环境,许多绝妙的创意和灵感便在自然和流行的碰撞中产生了,灵感的天堂因此传开。考克斯先生,便是在这样的天堂里成长为了世界级的建筑设计大师,三十多年来有他灵感迸发而设计出的建筑作品遍布世界各地。特别是2000年悉尼奥运会部分体育场馆,因由他担当首席设计,成为了载入世界建筑史册的著名建筑作品,他本人因此获得了运动建筑奥林匹克奖的殊荣,这也标志着考克斯先生的设计生涯达到了最辉煌的顶峰,北京的锦秋知春EWHORIZON住宅项目就是他在最顶峰时期的又一种风格的设计作品。
    说到考克斯先生,也许很多中国人还很陌生,但考克斯自已却认为他早就与中国结下了不结的缘份。20多年前,周总理邀请了20位全世界最有名的建筑设计大师来中国,为中国的城市建设提供宝贵的建议,考克斯先生便是其中的一位,从那时起考克斯就深深喜欢上了中国这个国度,一直以来都在寻找机会能在中国的土地上建造他的设计作品。今天,锦秋知NEWHORIZON在北京的落笔,终于了却了考克斯这个一直搁置的心愿。
正因为有了澳洲自由文化的熏陶,伟大神奇建筑的影响,考克斯最终走上了建筑设计的人生之路。多年以来,考克斯凭着自已对建筑设计的执着,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和不断捕捉澳洲自然界闪出的神气灵感,设计出的著名建筑遍及了澳洲及东南亚各国,其中著名的有;澳大利亚高级制造中心。布里斯班会议和展览中心。国家网球中心。悉尼国际运动中心。悉尼国际水上运动中心。悉尼足球馆。亚洲运动馆等。
    谈到为什么能设计出那么多的著名设计时,考克斯先生的回答是澳洲这片美丽的土地不断的给了他灵感,他当然不是在着意赞美他的国家。和他一起工作的同事们都知道,考克斯有一个奇特的习惯,就是每当考克斯创作之前,都会自己一个人开车到郊外里,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呆上一段时间,听听大自然美妙的音乐,呼吸呼吸新鲜的空气,让自己的思维得到新的启发,面队天籁静静地沉思,创意的灵感便会悄悄来临,这样着有创意而又贴近自然的建筑设计作品往往就完成了,包括锦秋知春NEW HORIZON的设计,考克斯自己也承认灵感是来自于大自然风舞动的美感。因此考克斯很庆幸自己能生长在澳洲这片能带给他很过灵感的国度。
    考克斯的建筑设计,不随波逐流,而是始终以创新。环保和人文三大特色在世界建筑领域独占一席。其创新方面表现在对现代建筑技术的应用和突破上。考克斯非常注重建筑和结构的综合,尤其是在灌浇建筑上创新结构的应用。其环保方面表现在注重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以及环保材料和措施的应用。对于人工或者自然环境的敏感反应,是考克斯建筑创意的出发点。其人文特色表现在在设计建筑的同时,也巧妙地把园林的特色融合进去,这在建筑设计中是不多见的。锦秋知春NEW HOYIZON便是这一设计手法最具代表性的体现,考克斯在设计锦秋知春NEW HORIZON的同时,并没有生硬地把建筑和环境分开,而是在塑造了建筑的优美形态和丰富内涵后,也自然为园林设计欲留了自由灵动的创意空间,倚实度势地利用了楼体之间围合出的曼妙曲线空间,围绕着澳洲大陆的自然之美的主题,设计出优美自然的澳洲风情园林,与建筑相得益彰,浑然一体,猛然间让人分不出锦秋知春NEW HORIZON究竟是自然之景还是住宅社区。
  "考克斯曲线"巧妙诠释建筑人性化----锦秋知春NEW HORIZON的建筑特色
    不过最代表考克斯设计精粹的,要算是考克斯独创的"考克斯曲线"人本性的设计,他以流畅的曲线勾勒出具有动感的楼身和诗意的风景,更有现代文明和原始风情,人类和自然和谐共存之道。位于北京中关村核心区里知春路旁,与大运村毗邻的锦秋知春NEW HORIZON,就是"考克斯曲线"在北京的现实演绎,它以自己的实景讲述了一个神奇美妙的澳洲风情的故事,更可以让你体会到"考克斯曲线"在住宅建筑上的划时代意义。
    在锦秋知春NEW HORIZON的设计中,考克斯以其无限的灵感空间和丰富设计经验,把"考克斯曲线"做了事实实在在的表白,娴熟地运用了不同的建筑要素,融艺术性与实用性于一身,向世人展示了大师的非凡创造力。
    绚丽的彩虹是空中的桥,柔美的沙丘是风的雕塑,曲折美丽的海岸线是大海与陆地的亲吻,起伏的山脉犹如龙在蜿蜒----考克斯先生就是从大自然中汲取了源源不断的浪漫主义的设计灵感,确立了锦秋知春NEW HORIZON的曲线造型。同时,根植于澳洲自然人文沃土的考克斯,又深谙澳洲的现代文明和原始风貌同在。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之道,其设计作品十分注重用充满环保和人文的建筑与自然相呼应。在这里,考克斯以大自然的线条艺术化地诠释楼宇的造型,淋漓尽致地展现其浪漫主义的设计风格。
    在锦秋知春NEW HORIZON的整体造型上,考克斯以充满动感的流线型设计,打破一般公寓住宅生硬的直线式分割,以波浪形的横面造型使建筑生发出犹如地球围绕太阳般旋转。向日葵与太阳追逐对话的动势和活力。这种超大弧形楼体设计,不仅确保了每一寸立面有更大可能的向阳时间与日照面积,独创的考克斯弧形曲线条状板楼更保证南北通透气韵的流动。这样使每一户人家都可拥有完整独立的天地自然,从而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切割分享的公寓式概念,成为独存完整天地人空间的"新概念公寓式私人住宅"。
    在锦秋知春NEW HORIZON建筑细部上,更可以看出"考克斯曲线"的浪漫自然之美。他不仅以 优美的弧线形楼体造型和立面突出的横线条来强调其自然风格,而且用楼体结构的高低错落表现其与众不同的动势曲线。此外,钢结构的屋顶设计得如同小鸟飞翔的翅膀,向外挑出的带玻璃栏板的阳台增加了空间的横向延伸感,大量采用的竖向的玻璃墙增加了室内外通透的浪漫感,南北立面不同色彩和材质的运用丰富了视觉和建筑内涵。
在锦秋知春NEW HORIZON建筑内部,"考克斯曲线"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在户型设计上,考克斯大尺度和低密度的设计手法,保证了锦秋知春NEW HORIZON 85%的房间都能朝阳,得到阳光的优待,南北通风自不必说,功能布局设计也更加分明,样板间可以说是最好的证明。
    走近四室二厅二卫的样板间里,你会发现在入门后有独立式的玄关设置,由此强调了入口处空间的走势。并且在入门处旁还有一间宽大得可以走进去的衣帽间,在里面可自由换状,由此免去了有客人在时换装的尴尬。主卧朝南开窗,阳光充足,就连里面的卫生间里也可享受到阳光的沐浴。最具特色的是设计出的可以引领自然美景的12米特长观景阳台,增大了整个屋子的采光面积,延长了室内的日照时间。
    走进三室二厅二卫的样板间里,你会惊奇地发现宽大弧型的客厅里,一点儿没有错乱的感觉,单独辟出的书房,可作为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良好过度,整个客厅11米宽的见光面,也更好地满足了整个屋子采光要求。创造性地在厨房里设计了独立的早餐厅,使早餐时间更简洁和轻松,一天美好的心情从此开始。另外这样的设计也进一步提升了主人的居住品位,满足了身份的象征要求。
    一走进二室二厅二卫的样板间里,你的心情回随着视野的开阔而豁然开朗,没有玄关设置的客厅,让你推门就可直接欣享到客厅阳台外的自然美景。欧式的室内情调和合理的户型布局,尤其适合年轻父母的生活需求。
    锦秋知春NEW HORIZON所有户型都着意充分体现出简约。流畅。动感。现代的别样风格。如果你有兴趣和空闲不妨亲自去体验体验,相信你看到的感觉会比你读完这段文字后的感觉更美妙更心动。
    锦秋知春NEW HORIZON,不但使"考克斯曲线"得到了无憾的现实升华,也必将以自己的实力登上中关村里最具国际水准的精品住宅的榜首
菲利普·考克斯作品下载://yuanlin.ytfsxh.com/yltz/jingguan/1310545811141588.html 

弗兰克·盖里
1929年生于加拿大多伦多。 在南加州大学取得建筑学士学位(1949-1951),并在哈佛大学设计研究所研习都市规划(1956-1957)。 于1962年建立他自己的公司——Frank O.Gehry and Associates, Inc.之前,他随着洛杉机的Victor Gruen (1953-1954)与Pereira & Luckman (1957-1958),及巴黎的Andre Re-mondet等建筑师见习。他曾在南加州大学(1972-1973)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1988-1989)担任助理教授及哈佛大学(1983)、莱斯大学(Rice,1976)及加州大学(1977-1979)客座评论师。1982、1985、1987、1988及1989年,他拥有耶鲁大学建筑系之Charlotte Davenport 教授的职位。1984年,担任哈佛大学Eliot Noyes讲座。 1986年10月,由沃克(Walker)艺术中心主办一场有关他的作品的重要回顾展,此展览由明尼阿波里斯巡回至亚特兰大、休士敦、多伦多及洛杉矶,闭幕于纽约的美洲艺术惠特尼(Whitney)博物馆。1974年,他被遴选为美国建筑师协会(AIA)的学院会员。 他于1987年成为美国艺术与文学学会之一员,1991年成为美国艺术与科学学会的一员。 1989年,他获得普利策(Pritzk-er)建筑奖,同年被提名为在罗马的美国建筑学会理事。 1992年,他获得Wolf建筑艺术奖,并被提名为1992年建筑界最高荣誉奖的领奖人,此荣誉奖由日本艺术协会颁发。1994年,他成为Lillian Gish Award 的终生贡献艺术奖项的第一位得奖人。 同年,他被国家设计学院授予院士头衔。他获得加州艺术技术学院、Nova Scotia技术大学、罗德岛设计学校、加州艺术学院、及Parsons设计学校Otis艺术学院的荣誉博士学位。他同时也是美国艺术与文学学会Arnold W.Brunner建筑纪念奖的得奖人。

弗兰克·盖里作品下载://yuanlin.ytfsxh.com/yltz/jingguan/1310545987141591.html 

格伦·马库特(Glenn Murcutt )澳大利亚人,200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
格伦·马库特(Glenn Murcutt ) 1936 年出生于英国伦敦,在新几内亚 Morobe 区长大,并在那里对简洁、原始的建筑产生了偏爱。后来,他的父亲推荐其学习密斯·凡·德·罗(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的建筑理论以及亨利·大卫·梭罗( Henry David Thoreau )的哲学,两者均对他的建筑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56-1961 年间,他在新南威尔士大学(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学习建筑学,并在此期间与众多建筑师协同工作。大学毕业后,他周游各地,于 1964 年回到 Ancher, Mortlock, Murray and Woolley 事务所工作,并在该事务所工作了 5 年之久。 1970 年,他在澳大利亚悉尼创办了自己的事务所。
最初的探索阶段,他掌握了密斯式的建筑风格,后来他把实用性与艺术性融为一体,创造出类似露天阳台一样的房屋。
格伦·马库特(Glenn Murcutt )由于能将建筑与所处环境、氛围有机结合,澳大利亚建筑师Glenn Murcutt赢得2002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
格伦·马库特(Glenn Murcutt )先生65岁,在悉尼设一个工作室,在世界各地教学和讲演,但和其它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不同的是他不设计位于澳大利亚之外的建筑。在他33年独立的工作生涯中充满了刻苦的努力以及对不妥协的坚持。他的建筑大多使用普通材料如波纹铁、水泥等,有着如弓形屋顶的夸张的曲线,分明的棱角,但却能与周围的一切完美融合。 
格伦·马库特(Glenn Murcutt )评价:
Glenn Murcutt始终孜孜不倦地耕耘在澳洲大地上,他的建筑,秉承了设计者谦虚、踏实、一丝不苟的作风,用他最爱引用的西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话来说,它们“轻轻地触摸着大地”,宛如大自然结出的果实,亲切、舒适、自然。
---------作为2002年普利茨克奖建筑界的诺贝尔奖的获得者,Murcutt成为建筑界闪亮的新星,当循着他的足迹而去,沿途所见都是他毕生孜孜以求的勤奋、执着和坚持。
格伦·马库特(Glenn Murcutt )主要获奖:
1992 年获得阿尔瓦·阿尔托金奖
2002 年获得普利策建筑奖
澳大利亚建筑协会( Australian Architecture Association )的会长
格伦·马库特作品下载://yuanlin.ytfsxh.com/yltz/jingguan/1310546174141593.html 

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ss)
  雷姆.库哈斯1944年生于鹿特丹,幼年在印度尼西亚度过,后来移居阿姆斯特丹,曾经做过记者和电影剧本撰稿人。库哈斯曾在伦敦建筑联合学院、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建筑。1975年,他与艾利娅.曾格荷里斯、扎哈.哈迪德一道,在伦敦创立了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简称为OMA),进行全世界各地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目前,OMA的总部设在荷兰鹿特丹,库哈斯目前是OMA的首席设计师、哈佛大学教授。近年来,他又成立了AMO以研究OMA。
  1988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包括库哈斯在内的“解构建筑七人展”。1995年,库哈斯成为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年度回顾展的主题,展览的题目是“雷姆.库哈斯和公共建筑空间”。2000年5月,库哈斯被授予第25届普里策建筑奖。
  雷姆.库哈斯重要的建筑作品包括:法国图书馆(1981年)、拉维莱特公园(1982年)、波尔多住宅(1994年)、荷兰驻德国大使馆(1997年)、纽约现代美术馆加建(1997年)、西雅图图书馆(1999年)、中央电视台新楼(2002年)、广州歌剧院(2002年)等。
  主要著作
  《癫狂的纽约——一部曼哈顿的回溯性的宣言》(1978年),此书为库哈斯运用社会学研究建筑问题的开端;
  《小、中、大、超大(S,M,L,XL)》(1995年),此书为库哈斯及同事运用现象学的种种知识思考建筑概念的纪录;
  《大跃进(Great Leap Forward)》(2002年),此书为库哈斯在成为哈佛建筑和都市研究院的教授后研究建筑和都市状况的研究成果,他以“城市项目”为单位,包括对中国珠江三角洲五座城市的研究;
  《哈佛购物指南(The Harvard Design School Guide to Shopping)》(2002年),此书研究了购物和零售消费在城市中所起的作用。
“建筑最有趣之处是,它总是走向新世界,而不是返回旧世界。”
受到明星般追捧的场面,容易让人丢弃掉最基本的判断,其实,库哈斯真正让人关注的正是他建筑设计师的身份。如果在生活中无法领略他的大师风范,那么我们更应该通过他的建筑理论、他的建筑作品来认识这一个在当今世界建筑界都享有盛誉的建筑设计师。
以包豪斯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者强调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强调可以通过建筑的革命去改造社会,解决社会问题,这种英雄主义建筑观曾影响了几代建筑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激进的乐观主义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局限性,建筑师更多地将目光移回了建筑自身。库哈斯对这种转变持一种保留的态度,他继承了包豪斯叛逆的、激进的立场,但并不认为建筑师承担着改造社会的使命,相反,他主张正视建筑师在变化迅速的社会现实面前无能为力的事实。
  库哈斯认为,建筑师表面上拥有“创造这个世界”的权力,而事实上“为了将其构想付诸实施又必须引起业主的兴趣”,这种矛盾作用让他将建筑称为“全能和无能的混合物”。他主张通过了解和接受在我们周围发生的事物,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不同方式,来重新确定建筑在这个时代所处的位置,以及建筑所能做的一切。
  库哈斯完全沉浸在现代化的海洋中,根本没有对昨日的丝毫留恋,他一贯的作风便是前进前进再前进,他对新事物始终保持者不息的热情、不衰的兴趣;他想始终走在时代的最前端,这也正是他建筑创作的基础之一。
 “建筑最有趣之处是,它总是走向新世界,而不是返回旧世界。”
“如果我们不思考更急迫、更当下的新问题,建筑学不会持续到2050年。”
  2000年,库哈斯获得普利策建筑奖,他在授奖仪式上说:“我们仍沉浸在沙浆的死海中。如果我们不能将我们自身从‘永恒’中解放出来,转而思考更急迫、更当下的新问题,建筑学不会持续到2050年。”的确,他处处体现出远超过一般建筑设计师对变化中的现实的关注。
对现代大都会的兴趣与研究,是库哈斯建筑思想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从1978年出版的《疯狂的纽约》一书起,库哈斯便开始了他对现代大都会的研究。该书通过对曼哈顿的研究,指出现代大都市生活是一个不定性的、相当无序的“拥塞文化”,其最大的特点是不稳定性。“即使建筑最轻浮的分支所表现出的永久性与大都会的不稳定性都是不相容的”,而曼哈顿通过“外表与行为的分离”解决了这个矛盾,“他保留了建筑完整性的幻想,但实际上却对大都会的要求做了彻底的投降。”在以后的文章中,库哈斯一直坚持着他对现代大都会本质的浓厚兴趣和执著探索。
  在他最重要的理论著作《S,M,L,XL》一书中,库哈斯提出了“普通城市”这个重要的概念。他认为,可识别性来自物质环境,来自历史,来自文脉,来自现实,然而大都会的膨胀使这些因素被稀释而淡化;可识别性需要集中,但“一旦影响的范围扩大了,中心的权威和力量就日渐淡薄”。据此,库哈斯认为可识别性的趋向淡化甚至消失是不可避免的,可识别性的消失导致了大量没有历史、没有中心、没有特色的“普通城市”的出现。
  1995年,以哈佛大学教授的身份,库哈斯又组织他的学生对不同因素影响下的大都会的现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其中包括对中国珠江三角洲的五个城市(香港、深圳、广州、珠海和澳门)的研究。他认为,珠三角五个城市是由几个差异巨大的城市组成的一个超大尺度的城市地带,这些城市一起构成了一个新的“巨型都会”的模型,城市间巨大的相互差异决定了它们的功能、它们的合理性以及它们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库哈斯将其作为现代大都会中一个富有典型意义的事例进行研究。
  而从1997年开始,“运动中的城市”便开始成为库哈斯的研究项目。他认为,全球化使得城市的公共空间正在减小,其实是对几十亿人生活带来的直接影响,使土地与文化的联系正在逐渐消失。“我们对城市的记忆正在消失,以后可能要靠图片拼凑成我们的记忆了。”
  由于大都会的不稳定性,建筑师无法把握和控制环境的质量,库哈斯更倾向于把这一切归于大都会自身发展的规律。“建筑学对此无能为力,文化也同样。我们所有人都抱怨我们面临无差异、无特色的环境,我们说,我们要创造美、可识别性、质量和秩序——但也许,事实上我们拥有的城市就是我们所最渴望的。”

雷姆.库哈斯作品下载://yuanlin.ytfsxh.com/yltz/jingguan/1310546424141598.html 

理查德·罗杰斯
    这位73岁的建筑师是理查德·罗杰斯事务所的带头人,该事务所于30年前在伦敦成立。评委会称赞他的作品“表现了当代建筑历史的片断”。
  罗杰斯最知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他最早期的作品:他和伦佐·皮亚诺在1977年设计的巴黎乔治·蓬皮杜中心(见图二)。罗杰斯和皮亚诺当时是合伙人,在1971年的国际竞赛中获得胜利。普利兹克奖评委认为,蓬皮杜中心令人震惊的外表——用HVAC管道、自动扶梯和其他原本放在建筑核心位置的服务设施装点——“石堆博物馆设计的一次革命,将博物馆的‘纪念碑式的精华’形象转变为社会和文化交流的流行地点。”另外一个早期的作品是Lloyd的伦敦办公楼(见图三),完成于1986年,展示了类似的“内外翻转”的形象并结合了罗杰斯标志性的表现主义风格的建筑手法。
  罗杰斯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在伦敦建筑协会受到培训,并在耶鲁大学取得建筑学硕士学位。这期间,他遇见了很多建筑大师,如建筑学院的院长Paul Rudolph,教过他的James Stirling以及同学诺曼·福斯特。他和诺曼·福斯特毕业后回到英国一起开设了一家事务所。
  尽管罗杰斯近期的作品,如2000年伦敦的千年穹顶(Millennium Dome)(见图四)以及2005年开放的马德里Brajas机场,继续展示了他对一座建筑纯功能要素的设计才能。他越来越关注大尺度的项目,无论是城市还是全球的。他曾经在1995年的演讲中说:“在城市中,生活是最不稳定的,但也是最具有改进、干预和变化机遇的地方,这种机遇是看得见的。”
  除了作为伦敦市市长的首席建筑和城市主义顾问,罗杰斯还是“英国城市工作组”(Urban Task Force)的负责人。这个工作组成立于1998年,研究了城市衰败的原因,并为城市复兴的未来规划了基础工作。罗杰斯曾经评论说,明天的城市“再也不像今天那样孤立地划分成区,变成只有一种活动的聚居地;相反,它们会更像过去的那种更加丰富的城市分层。生活、工作、购物、学习和休闲将重叠起来,集合在持续、多样和变化中的结构中。”
  1996年罗杰斯授封(British Lord),如今他成为28年历史的普利兹克奖中第四位在英国执业的建筑师。其他三位是扎哈·哈迪德、福斯特和Stirling。罗杰斯将在6月份伦敦举办的颁奖仪式上领取10万美元的奖金。
理查德·罗杰斯作品下载://yuanlin.ytfsxh.com/yltz/jingguan/1310546560141604.html 

马里奥·博塔(Mario Botta)
1943年,马里奥·博塔出生在瑞士门德里西奥(Mendrisio)。博塔中学辍学,后在卢加诺(Lugano)跟随Cnenisch和Carloni进行建筑设计等方面的学习。1964 年,他通过了艺术学院的入学考试,当年秋,他开始在威尼斯大学建筑学院学习。1969年,他遇到了几位在建筑行业有重大影响的著名设计师,包括:路易·艾瑟铎·康(Louis I.Kahn)、卡洛·斯卡派(Carlo Scarpa)和Giuseppe Mazzariol 。同年,他结束了学业并在瑞士卢加诺创建了自己的办公室。
在结束跟随路易·艾瑟铎·康的学习之后,他逐渐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博塔深入研究了众多建筑风格,诸如:多立斯风格、爱奥尼亚风格以及科林斯风格等古老的建筑风格,他开始从这些历史风格中得出相应的色彩、材质、原料以及结构等方面的构思,其所有的工作都逐渐从后现代的古朴风格中得出其内在的联系。 博塔将各种对立的因素联系起来,因此,他所设计的建筑就呈现了极为独特的特征。
博塔对环境有极强的洞察力,因此他的建筑作品常常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而展现不同的优势。他说道:“每一项建筑作品都有它相对应的环境,在设计建筑时,其关键是考虑建筑所辖的领地”。1980年,他增加了这样的观点:“我认为当今建筑的精华来源于比较的程度:它只承认人为因素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平衡,而这样的因素又来自当地生境。”
作为提契诺学派的主要代表,其作品根植于意大利理性主义和欧洲现代主义,将欧洲严谨的手工艺传统、历史文化的底蕴、提契诺的地域特征与时代精神完美地表现在建筑上。40多年来,博塔已设计项目600多项,涵盖了私人住宅、教堂、办公、银行、博物馆、学校等建筑类型。博塔关于建筑原型的重新诠释、重塑场所的理念、形式原则和建筑语汇的运用、有机统一的城市体系、历史传统的延续性以及建筑的隐喻性和象征性等等建筑思想和设计手法,都具有鲜明的原创性和独特性,已引起世界建筑界的广泛关注。
在博塔早期的建筑设计生涯中,尽管他的作品局限于瑞士,但是他设计的建筑:Lugano的嘉布遣会修道院(Capuchin convent)、Balerna工艺中心以及Fribourg的Staatsbank管理大楼等都赢得了国际好评。后来,博塔设计的第一幢美国建筑即旧金山现代美术馆着重强调了开放的空间和自然光线,体现了康对博塔早期的影响。
他后期的作品逐渐接受了后现代时期的风格,但他仍将历史哲学等观点融入历史决定论中,而这样的建筑就成了时代的镜子。
经典作品:
1.1973 提契诺桑河住宅区(Casa Riva san Vitale,Ticino)
2.1975 提契诺(Casa a Ligornetto Ticino)
3.1981 波尼住宅(Casa Robbiani Massagno)
4.1981 提契诺 卢加诺近郊(Casa a Pregassona Ticino)
5.1981 提契诺(Casa a Viganello,Ticino)
6.1982 罗通达(Casa Rotonda Stabio)
7.1982 提契诺 波罗尼住宅(Casa a Origlio,Ticino)
8.1988 卢加诺海滨住宅(Gottardo Bank Lugano)
9.1989 提契诺(Casa Losone Ticino)
10.1989 提契诺(Casa Breganzona Ticino)
11.1991 提契诺 Bellinzona 办公大楼(Bellinzona Offices Ticino)
12.1992 圣约翰教堂(Mogno Church Mogno)
13.1992 法国埃弗里大教堂(Evry Cathedral Evry France)
14.1992 卢加诺住宅区(Residential Building Lugano)
15.1993 瑞士巴塞尔博物馆(Museum Jean Tinguely Basel)
16.1993 卢加诺(Caimato Building Lugano)
17.1994 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SF Museum of Modern Art)
18.1995 瑞士巴塞尔 UBS 大楼(UBS building Basel)
19.1995 意大利米兰 Sartirana 教堂(Church of Sartirana Milano,Italy)
20.1996 蒙特住宅区(Resident Housing Monte Carasso)
21.1997 巴伐利亚(Benkert K igsberg Bavaria)
22.1998 以色列港市特拉维夫Cymbalista住宅区(Cymbalista Synagogue Tel Aviv)
23.2000 意大利 Pieve 科学院(Scientific College Pieve,Italy)

马里奥·博塔相关作品下载://yuanlin.ytfsxh.com/yltz/jingguan/1310546798141611.html 

诺曼·福斯特
    生于1935年,在曼彻斯特大学学习建筑学和城市规划,1961年毕业后获亨利奖学金去耶鲁大学学习,在那里取得了硕士学位,1963年开设自已的事务所之前,他一直在美国东西海岸从事城市更新和总体规划项目。诺曼.福斯特获得过全世界许多大学和组织的荣誉学位门奖金。他于1990年被女王封为爵士,1983年获得皇家金质奖章1994年获美国建筑师学会金质奖章。他是众多学术团体的成员,在世界许多地方进行教学和讲学。他曾任建筑协会的副主席以及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的客座审查委员。

诺曼·福斯特相关作品下载:/jianzhu/jztz/xiaoguotu/1310547284141617.html

托马斯·赫尔佐格
     托马斯·赫尔佐格教授是德国政府对外推荐代表德国的两位建筑大师之一,现任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建筑系主任,是德国乃至欧洲的泰斗级建筑大师,他自上世纪70年代起便致力于生态的建筑设计,几十年来,他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国际上被视为20年以来在太阳能建筑和建筑革新领域内的开拓者。他通过发展最佳气候技术条件下的建筑物的立面设计,综合太阳能的融入,最有效的运用了建筑材料而大幅度降低了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成功地把美学、技术以及功能性典范地融入到建筑中,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建筑风格。展览将全面介绍作为建筑师、设计师及学者为一身的赫尔佐格的作品。
2001年12月在德国建筑博物馆举办的“托马斯•赫尔佐格:建筑+技术”建筑展是该馆自成立以来首次为尚在世的建筑师举办的大规模个人作品展。从2002年开始,赫尔佐格先生的作品开始在全球巡回展出,地点分别为罗马建筑学会会馆、北京国家图书馆、日本国立美术馆,所到之处,得到了业内外人士的一致赞誉。2003年2月在北京的展览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据统计,在12天的展览中,共计有10万余人士参观,除了地产商、建筑师、建筑院校师生这些相关人士外,还有很多市民也对展览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本次上海展览将辐射周边江浙等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必将引起更大的反响。

托马斯·赫尔佐格相关作品下载:/jianzhu/jztz/xiaoguotu/1310547392141619.html 

扎哈·哈迪德
作品有:中国广州歌剧院、丹麦哥本哈根艺术博物馆、美国辛辛那提艺术博物馆。
1950年出生于巴格达,在黎巴嫩就读过数学系,1972年进入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AA学习建筑学,1977年毕业获得伦敦建筑联盟(AA,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硕士学位。此后加入大都会建筑事务所,与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和埃利亚·增西利斯(Elia Zenghelis)一道执教于AA建筑学院,后来在AA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直到1987年。哈迪德至今一直从事学术研究,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任访问教授,在世界各地教授硕士研究生班和各种讲座。1994年在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执掌丹下健三(Kenzo Tange)教席。
哈迪德于1983年入选香港The Peak Club的设计竞标方案,获得广泛赞誉。此后,她在柏林Kufurstendamm大街(1986年)、杜塞尔多夫的艺术和媒体中心(1989年)和卡迪夫湾歌剧院(Cardiff Bay Opera House)(1994年)的竞图中均获得一等奖。
哈迪德在从事理论和学术研究的同时,在1979年自己开业,为伦敦伊顿广场(Eaton Place)设计了一幢公寓。该作品于1982年获建筑设计金牌奖。其他项目还包括为伦敦Bitar设计家具和室内装饰(1985年),在日本设计了几幢大厦,如东京的两个项目(1998)和大阪的Folly(1990年)。1990年,哈迪德还为格洛宁(Gronningen)的视频艺术展设计展馆,1992年在纽约古金汉博物馆设计了"伟大的乌托邦"展览。1988年-1989年,哈迪德受托设计莱茵河畔维尔城的维特拉消防站,建成后为汉堡、波尔多和科隆的港口服务。
哈迪德于1983年开始在AA建筑学院展出大型绘画回顾展,此后其绘画作品一直在世界各地展出。大型展出地点有纽约古金汉博物馆(1978年)、东京GA画廊(1985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1988年)、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1994年)和纽约中央火车站候车室(1995年)。哈迪德的作品还被众多机构如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和法兰克福德意志建筑博物馆作为永久收藏品收藏。
2004年荣获普立兹建筑奖。
扎哈.哈迪德的作品并非全然地西化与现代性。在伊拉克长大的扎哈,从小便迷于波斯地毯繁复的花样,藉由织工的双手,波斯地毯将现实转化为交缠丰富的世界。无独有偶地,织工也多半为女性。
对扎哈最直接的影响仍是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AA)。她在那里就学时,该学院可说是处于黄金时期,堪称全世界的建筑实验中心。学院继承 "建筑图像派" 的传统,学院的多位师生一库克、库哈斯、楚米、寇斯,将现代世界的憾动转化为他们作品的主题与造形。他们勇于做为全新的现代主义者,尝试捕捉不断变化的能量,增加新视点,企图为现代性提出新视点。不管是楚米的趣味狂笑、库哈斯的神秘拼贴,还是库克的宣示性,他们都将多向度透视、快速移动而强烈的造形,和科技性的架构,整合为意象-这些意像的表现乃是描述多于定义。
二.  现代主义的三种模式
现代主义有三种:第一、信仰新的结构方式。现代主义俾益自新科技,不管是空闲还是其它价值,现代主义者都可对任何资源做最有效的运用。这种 "过度"导致对全新事物、对未来、对乌托邦的超乎现实的夸大。也因此导致了形的消失,导致造形的极度简化。第二、信仰新视点。其卖我们己进入一个新世界,只是我们并未看出这点,我们仍延用被教导的旧视点。唯有真正张开眼睛、耳朵或心灵来感知自己的存在,如此我们才会得到真正的自由。第三、重新诠释现代主义的现卖性。结合上述两者,将新的认知转化为现存造形的重组。这些新的形体成为新现实的原型,在其中,所有事物重组、溶解后重回原点。藉由新方式重现新事物,我们可建立新世界并居住其中,即使仅经由视觉。
扎哈即属上述的三种现代主义者,他并未发明新的构造或技术,却以新的诠释方法创造了一个新世界。以拆解题材和物件的方式,找出现代主义的根,塑造了全新的景观,任由观者遨游。
三. Zaha Hadid的设计手法
在维塔一案中扎哈证明她其实是经营空间景观的高手。语汇仍沿袭她早期的作品,但组合方式己大不同。早期扎哈的语汇是挑战基地涵构,现在她学会从基地找出她要运用的空间语汇。结合机能与空间逻辑,创造出今人激赏的建筑,她的建筑提醒人注意原野如何越过山丘,洞穴如何开展,河流如何蜿蜒,山峰如何指引方向。或许扎哈已了解,"瞬间的爆发"并未能揭露人类心灵的构造,但能展现人造环境的本质。她并未在乌托邦的残迹中发现自由空闲,而是在对既有环境的探索中发现。
盘旋手法
维塔案后,盘绕元素一再出现于扎哈的作品中:像是蓝图馆,一案中的金属折板;也曾出现于卡迪夫湾歌剧院、V&A博物馆增建中。扎哈这时期的建筑是蜿蜒至基地景观内。接下来她更进一步创造自己的景观,以此景观包被机能、创造空闲。在V&A博物馆中,扎哈运用在霍金广场一样的手法,将画廊延展至屋顶之上。卡迪夫湾歌剧院中,这种盘旋的语汇界定了大厅空间;在蓝图馆中则创造了展位的存在性。

扎哈·哈迪德相关作品下载:/jianzhu/jztz/xiaoguotu/1310547477141620.html 

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 1937年9月14日-)是意大利当代著名建筑师。1998年第二十届普利兹克奖得主。因对热那亚古城保护的贡献,他亦获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亲善大使。
他出生于热那亚,目前仍生活并工作于这一古城。他受教并于其后执教于米兰工学院(Milan Politecnico)。1965年-1970年,他为路易·康和Makowsky工作。1971年-1977年,他与理查德·罗杰斯共事,期间最著名的作品为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1977)。
重要作品
蓬皮杜艺术中心,巴黎(1971-1977)
关西国际机场,大阪(1988-1994)
提巴欧文化中心,Nouméa, 新喀里多尼亚(1991-1998)
Beyeler基金会博物馆,巴塞尔(1992-1997)
波茨坦广场改造,柏林(1992-2000)
Auditorium Parco della Musica, 罗马(1994 - 2002)
保罗·克利中心,伯尔尼(2005)

伦佐·皮亚诺相关作品下载:/jianzhu/jztz/xiaoguotu/1310547079141614.html